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日赚1.15亿,但中国太保的“保位战”难言轻松

  • 创业
  • 2025-02-11 19:33:05
  • 9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太保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近日,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测算,预计该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约为422亿元到463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约149亿元到190亿元,同比增加约55%到70%;预计该公司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421亿元到461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约150亿元到190亿元,同比增加约55%到70%。

如果以42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计算,中国太保在2024年日赚约1.15亿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太保已高枕无忧,其寿险核心渠道增长乏力、投资收益驱动净利润增长、转型战略成效存疑等问题,暴露出了中国太保的深层次隐忧。

一、寿险承压严重

中国太保是一家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旗下拥有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健康、农业保险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保险全牌照,其中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分别为中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和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

2025年1月,中国太保公布了2024年保费收入情况,其中太保寿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388.23亿元,同比增长2.4%;太保产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032.49亿元,同比增长6.8%。

太保寿险一直是中国太保的主力业务,但由于业务持续调整导致疲态尽显,进而拖累了整体业绩。尽管太保寿险收入高于太保产险,可增速却远远落后。不仅如此,在A股五大上市保险企业中,太保寿险的增速甚至落后于5.1%的寿险平均增速,其疲软态势可见一斑。

事实上,太保寿险和太保产险发展高度不平衡的状态持续已久。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太保的总营收为3106 亿元,同比增长 21.35%,高于中国平安(10.0%)和中国人保(12.2%),但低于新华保险(72.9%)和中国人寿(54.8%);同期净利润为383.10亿元,同比增长 65.5%,高于中国平安(36.1%),但显著低于中国人寿(173.9%)、新华保险(116.7%)和中国人保(77.2%)。

中国太保将总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归功于产险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太保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598.19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名列前茅。相比之下,太保寿险的表现就逊色很多。同期,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300.59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明显低于中国平安(10.21%)、中国人保(5.85%)和中国人寿(5.10%),仅略高于新华保险(1.91%)。

2023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当时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331.41亿元,同比增长4.86%,但相较于2022年的6.07%还是出现了大幅回落。具体而言,太保寿险贡献保险服务收入为854.61亿元,同比下降3.5%,而太保财险贡献保险服务收入为1771.28亿元,同比提升11.8%。

太保寿险承压严重,主要原因指向了代理人渠道增长停滞。代理人渠道是太保寿险的核心渠道,但在2024年,其保费收入为1841.17亿元,同比增长仅1.7%。此外,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为398.05亿元,同比增长9.8%,而团政渠道表现最差,保费收入为131.21亿元,同比下降10.4%。核心渠道表现乏力,无疑为太保寿险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太保在2024年的业绩有所回暖,一方面是由于其2023年同期的低基数,另一方面在于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上涨行情,推动了其投资收益飙升。由此可见,中国太保的业绩增长基础并不牢固,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能推动其业绩回暖,也能成为绊脚石。由于太保寿险依然承压严重,这意味着中国太保难免会面临重重压力。

二、管理层“巨震”

2023年12月,中国太保原董事长孔庆伟到龄退休,原集团总裁傅帆升任董事长,赵永刚回归并出任总裁。

傅帆在投资领域颇有建树,曾担任上投实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国际集团总经理。2019年加入中国太保,先后担任党委副书记和总经理等职务,对保险主业、资产管理、大区域战略、ESG战略等工作有着深入理解和全面管理经验。

接任中国太保总裁职位的赵永刚是一位老“太保人”,他于1995年加入中国太保,起初从业务员做起,逐步升至区域一把手并最终进入核心管理层。2021年5月,赵永刚出任海通证券党委副书记,两年后再度回归中国太保,并接棒总裁一职。

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行政许可信息显示,中国太保新任董事长傅帆、总裁赵永刚的任职资格均已获核准,中国太保正式迎来“傅赵时代”。

紧随其后,太保寿险和太保产险也迎来了管理层“大换血”。

2024年4月,原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三年聘期届满后正式离任,由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出任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权。2024年7月,太保寿险原副总经理李劲松升任总经理,同时潘艳红不再担任临时负责人。一个月后,潘艳红到龄退休,赵永刚一肩多挑,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

蔡强于2021年4月加入太保寿险,并主导了太保寿险的“长航行动”1.0,对太保寿险在渠道端、代理人端等核心环节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蔡强在任期间,太保寿险的业绩并没有太大起色,因而在蔡强聘期届满后,太保寿险并未选择续约,而这一变动也被外界理解为中国太保对于蔡强治下的太保寿险不太满意。

与此同时,太保产险也经历了一场人事“巨震”。2024年9月,曾义不再担任太保产险董事、总经理,由陈辉继任。此外,陈辉还同时兼任合规负责人和首席风险官。

进入2025年之后,管理层“巨震”仍在持续。2025年1月,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苏罡出任中国太保副总裁、财务负责人任职资格已经获得监管批准。同时,田蕊正式担任太保寿险总经理助理、财务负责人;刘增波担任太保产险临时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临时负责人。

管理层“巨震”伴随着战略调整。2023年,中国太保在《中国太保2023-2025年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未来三年,公司专注保险主业,聚焦“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保险金融服务。

此外,太保寿险正处于“长航行动”2.0中,主要聚焦“内勤”转型,意在打造“赋能型总部、经营型机构”,构建适配外勤转型的组织体系,但在内卷加剧与监管收紧的双重挤压之下,太保寿险能否真正破解增长难题,仍是一个未知数。

三、合规问题频发

中国太保在合规方面问题频发,尤其是太保产险,合规问题始终不容乐观。

2025年2月,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因“财务数据不真实”,太保产险海南分公司被罚款48万元;太保产险海口中心支公司被罚款45万元;太保产险三亚中心支公司被罚款38万元。

2024年12月,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因“跨区经营保险业务”问题,被广西监管局警告并罚款3万元。事实上,这并不是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第一次因跨区域经营被罚,早在2022年3月,该分公司就曾因“承保了许可经营区域以外的雇主责任保险标的”行为,被警告并罚款3万元。同一时期,太保产险新疆分公司因“欺骗投保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问题,被罚款75万元。

合规工作似乎并不好做。根据太保产险公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其各级机构收到保险监管处罚共53家次,对机构、个人罚款金额合计1992.6万元,涉及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虚挂中介业务套取费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条款费率、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虚列费用套取资金、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方面。

不仅如此,在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黑猫投诉上,消费者针对中国太保的投诉层出不穷,投诉量高达5979条,投诉原因涉及虚假宣传、诱导购买、乱扣费、理赔难、退保难等,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合规问题的严峻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规问题不仅对中国太保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其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管理层“巨震”之后,新领导班子如何治理合规问题,以及又会带领中国太保驶向何方,仍不得而知。

有话要说...